
要说最近的互联网热词,“雌竞”怎么着也得算上一个吧……
其实用更学术一点的词汇可能会更好理解,就是“女性竞争”(Female intrasexual competition,即“雌性的性内竞争”)。
在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中,“雌竞”有着更加直观的体现,比如,原配和小三之间的勾心斗角的现代剧,为了获得皇帝更多“宠爱”的宫斗剧……
其核心就是为了争夺那种岌岌可危的来自雄性的“专一的爱”,这其中的教科书级的范本,《甄嬛传》要排第二,估计就没有剧敢排第一了吧。
播了12年,评分年年涨,至今已经到了9.4的高分,全网的话题浏览量更是早就轻松突破了1000亿次,甚至衍生出了一门常看常新的“甄学”。
可是,这样的一场史诗级“雌竞”,究竟是为了什么?
阿信今天要为你推荐的,就是一本从科学角度为你给出颠覆性解释的轰动性作品——《“她”的力量:性别、性和雌性动物掀起的演化生物学变革》。
可不要被书封那一抹温柔的粉色和毛绒绒的可爱狐獴所误导,这本书在精神层面与这种视觉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坚实的动物学科学研究下,将两个世纪以来的性别歧视神话从生物学中彻底推翻。
《“她”的力量》的作者是动物学家露西·库克,师从著名的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被誉为“新一代的大卫·爱登堡”,她并未在书中谈论任何人类现实层面的性别争论,书中考察的都是各种动物中的“她”。
露西·库克
可恰恰是这种方式,却又让你觉得,它似乎对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性别问题进行了全面回应,看得人冷汗直流,
这本书用科学的理论,将人类各种基于文化和性别偏见的“女性应该如何行事时”的理论撕得粉碎,让我们意识到,可能只有人类走在一条“性别歧路”上。
雌性,天然就是
被动、温顺和不具备竞争性的?
《“她”的力量》以大量自然界的雌性生物案例告诉我们,雌性生物在竞争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我们“以为”的,完全是两码事。
比如,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认为,雌性就是天然的“被动、温顺、不具备竞争性”。
可是基于动物学的科学观察将这种观点彻底推翻。
在一个生物族群中,如果有一个最为"强势"的雄性领导人,我们就会将这个雄性称作"阿尔法雄性",同理,也就会有"阿尔法雌性"。
在动物中,母系制度并不是女性主义者的伊甸园,这一点在可爱的电视明星狐獴的集体生活中表现得最为鲜明。
狐獴社会的基础是亲缘关系密切的雌性之间无情的生殖竞争,这些雌性在怀孕时随时可能杀死并吃掉彼此的幼崽。这种吃掉幼崽的热潮受到万能的雌性首领,也就是阿尔法雌性的控制,她对进行繁殖的雌性下属采取零容忍政策。
她的目标是,在统治期间,阻止她的任何雌性亲属生育,并让她们代为照顾她的孩子。这消除了她的幼崽可能遇到的任何不必要竞争,并保护它们不被吃掉。这也让她得以将所有精力投入繁殖更多的幼崽。
作为群体中体形最大、最暴力的狐獴,她将通过强夺、身体虐待、诱捕和谋杀来达到这一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阿尔法雌性位置并不固定,“有能者居之”,首领逐渐衰老的时候,就会被群里面更年轻、更强壮的个体所代替。
与狐獴不同,从属裸鼹鼠从不通过偷偷摸摸的交配来挑战禁止繁殖的规则。裸鼹鼠女王的绝招更可怕,她是通过抑制她们的生殖器官发育来消除任何为人父母的念头。
裸鼹鼠女王是通过自身的身体霸凌和排泄物中的化学物质,提高群体中其他个体的促乳素水平,让其他从属裸鼹鼠长期处于青春期前的状态,甚至让它们不具有成熟的生殖器官。
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从属个体的交配活动是被完全排除的。“群体中 99.99%的个体永远不会繁殖。”
由此可见,即便让阿尔法雌性“君临天下”,动物世界中也远不会是一派“母慈子孝”的温馨画面。
雄性或许会成为王者
但只有雌性,才拥有“造王之力”
看完了上面的故事,你也许会发出一个疑问,既然“阿尔法雌性”现象在动物界中如此普遍,那我们关于雌性的那些刻板印象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就要说到1970 年,以创造“雄性结盟”一词而闻名的加拿大著名人类学家莱昂内尔·泰格写下了这样一句著名的论断:
雌性灵长类动物似乎在生物学上没有被赋予掌控政治制度的能力。
看似很科学,但其实不太能站得住脚,因为他只关注了雄性灵长类动物的身体优势,而忽视了雌性灵长类动物的社会影响。
随着人们对雌性群体研究得越多,就发现,她们掌握的群体权力其实非常之大,这削弱了假定的阿尔法雄性的控制权。
在经典的以“雄性优势”见长的灵长类动物中,人们观察到了雌性首领的“造王之力”。
密歇根大学杰出的人类学教授芭芭拉·斯穆茨记录了雄性恒河猴和长尾黑颚猴等在谋求和维持统治地位的时候,受到高级雌性支持的强烈影响。
雌性长尾黑颚猴会留在她们出生的群体中,并与她们的亲属形成牢固的终生联系,而雄性长尾黑颚猴则分散并加入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群体。这给了雌性巨大的权力。
有血缘关系的雌性组成的母系群体会形成稳定的核心,并合作反抗雄性的优势地位。雌性还会阻止某些雄性加入群体,并将其他一些雄性赶出去。
作为群体的稳定核心,雌性往往也是群体的大脑:她们掌握关于环境的关键知识,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最好的食物或安全的休息地点。
雌性哺乳动物通常比雄性活得更长,这使得她们富有经验。这种智慧为雌性提供了领导群体的力量。
例如,在卷尾猴觅食和进行群体活动的时候,通常是体形较小的雌性表现出领导能力,而不是“阿尔法雄性”,这挑战了把支配地位和领导地位当作一回事的古老假设。
在繁殖竞赛中
雌性有时比雄性更为强大
将人类的性别偏见进一步上溯,我们就会回到以达尔文的性选择概念为中心的雄性中心论。在达尔文的时代,繁殖被认为是两性合作创造下一代的和谐事务。
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开始意识到,雌性和雄性动物在交配方面的需求经常相互矛盾。
就是说,我们对性别的理解,可能从现代生物学发端的那一刻就出现了问题。
爱情是一个战场,而性冲突是一种主要的演化力量,让两性之间形成敌对的关系。对立利益的拉锯战引发了适应和反适应的演化军备竞赛,因为每个性别都试图战胜对方并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理查德·道金斯在他最为畅销的演化论圣经《自私的基因》写道,“雌性个体受到剥削,这种剥削行为在演化上的主要基础是卵细胞比精子大”,天然将雌性至于弱者地位。
《自私的基因》
(40周年增订版)
但实际上,我们会看到一些强大的雌性,她们会用各种办法让这种冲突消弭于无形。
以叶猴为例。一个外来的优势雄性想要尽快与新的雌性交配产下后代,他会杀死雌性的幼崽以促使她们早点儿发情。但是雌性叶猴已经演化出通过“滥交”的模式混淆父子关系的性策略。
还有雌性银背大猩猩会打劫雄性银背大猩猩的精囊。圈养环境下的高等级雌性银背大猩猩会在排卵期以外与雄性频繁交配,此时她并不是为了怀孕,她的目的是预防雄性和那些低等级的小母猩猩繁育后代。
在刚果的野生种群中,高等级的雌性银背大猩猩更加大胆:她们会在低等级的雌性交配过程中骚扰、打断甚至取代对方。
这种战术性非受孕交配是一种有效的“恶意策略”,这种看似“滥交”的行为,实则是为了垄断资源。
说一千道一万,《“她”的力量》中列举的数十种雌性动物,都能完美地驳斥达尔文性别二元论的刻板印象:雌性并不软弱,更不弱势。
是时候升级我们的“性别观”了!
除了以上的案例,动物界中还存在着“性别反转”“雌雄同体”“雌雄间性”等多种自然现象,能进一步帮助我们升级对性别的思考。
比如体内充满睾酮、雄性性腺鼓胀、没有明显阴道的雌性鼹鼠;晃动着假阴茎的、好斗的优势雌性鬣狗;从染色体看是雄性,却比其他遗传性别为雌性的同伴产卵更多的雌性鬃狮蜥;在等待卵巢发育的过渡状态雌性小丑鱼等。
这些雌性动物告诉我们,性别既不是静态的,也不是确定的,而是一种动态、灵活的特征,就像其他特征一样是由基因与环境之间独特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动物的发育和生活史以及少量机会性事件会进一步塑造性别。
我们不应将两性视为完全不同的生物实体,而应将其视为同一物种的成员,在与繁殖相关的某些生物和生理过程中具有可变的、互补的差异,但在其他方面两性大致相同。
带着二元论的有色眼镜观察动物界,迫使许多人把目光局限在两性之间的差异上,“人们忘记了雄性和雌性的大多数特征是相似的。我们都有大脑,我们都有心脏,我们也都有身体。两性之间的相似之处多于差异。”
对这一事实的理解只会丰富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以及对同类的共情。
对过时的性别差异固守执念,只会助长对男性和女性不切实际的期望,也会助长不良的两性关系和性别不平等。
到这里,我们也就能对开头提到的话题——“雌竞”来个简短的总结,这个话题从一开始就是个伪命题。
去见识那些重新定义“她”的动物和科学家
推翻关于性别和性的过时叙事
原标题:《12年了,为什么喜欢看《甄嬛传》的女生越来越多?》
阅读原文